“占据有利的地形,等着谌轩的人马找上门来,这也不失为一招妙计,还能够不和那谌轩在水面上交战,对我们也更有利,妙啊。”

陈宫听见了风云的回答之后立刻就想到了,风云为什么要这么做。

“嗯,我相信,谌轩的人马,肯定会跑到我们这里来,并且我可以告诉你,只要谌轩敢过来,他必败!”

风云有这个自信,并这个信心很强烈。

虽然风云只带着十几万人马来到扬州,而谌轩在扬州至少拥有四十万兵马,甚至算上各个城池不能调用离开的郡兵的话,谌轩的兵马,绝对在六十万以上。

兵力悬殊在五倍之多,但是风云相信,这都不是阻拦他灭杀谌轩的困难。

纵观整个华夏历史,打仗,可不是谁的兵马多,谁就能够获胜的。

相反的,兵力少的一方,胜率会大大的提升。

一来兵力多,冷兵器时代,交锋的位置并不算广,打仗的时候,只有前排在交战,兵力更多,只会站在队伍的后面,根本无法和敌人交手。

比如一千人的队伍,和五万人的队伍战斗。交战的时候,只有前面三百人在打,后面的人,都只能看着,等前面的人死了,才会继续上去补充。

而一旦前面的人死了,士气就会受到影响,一旦士气受到了印象,战斗土崩瓦解的就快了,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

没有了士气,就会开始溃败,而敌军就会士气越来越强,高低对比,差异化就会越来越大。

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,吴起五万人,大败五十万秦军。

白起十二万人,全歼韩魏二十四万联军。

廉颇二十万人,击败六十万燕军。

秦汉时期,以少胜多的例子,也是举不胜数。

巨鹿之战,项羽两万人,灭秦军四十万。

彭城之战,项羽三万人对战敌军五十六万,还歼灭二十万人。

韩信三万人,对战赵王二十万,灭赵,数万人对战齐王二十万,灭齐。

汉朝刘秀不足两万人,对战王邑四十二万人。最后的结果是王邑仅数千人逃回洛阳。

这样的例子,数不胜数。

光是三国时期,就多的不胜枚举。

黄巾起义,数万官军镇压百万黄巾军。

官渡之战,曹操两万人,灭袁绍十余万。

赤壁之战,周瑜五万人,灭曹操二十万大军。

合肥之战,张辽七千人打败十万吴军。

夷陵之战,陆逊五万人击溃十余万蜀国大军,导致蜀国从此一蹶不振。

以多胜少,没有什么好夸奖的,但是以少胜多,却能够名留青史。

风云认为,自己也会是这个名留游戏的人,毕竟谌轩势必会带着大量的人马过来围攻,到时候轻敌,就会死在风云的手中。